英语短语 "come into existence" 的核心含义是 “开始存在;产生;形成”,强调事物从“无”到“有”的过程,通常用于描述具体事物、抽象概念、组织、制度等的起源或诞生。
侧重“存在状态的开启”,即某事物从不存在到存在的转折点,可替换为 "come into being"(二者几乎同义,后者更口语化)。
1、 词性与结构:
是不及物动词短语,不能直接接宾语,主语通常是“产生/形成的事物”(如组织、想法、现象、物种等)。
2、 时态变化:
一般现在时:come into existence(主语为复数或第一/二人称)
一般过去时:came into existence(描述过去的诞生)
现在完成时:has/have come into existence(强调对现在的影响)
3、 常见搭配:
接时间状语(when/where/how+...):说明“何时/何地/如何产生”;
接方式状语(through/from/by...):说明“通过何种方式产生”;
接as短语:说明“以何种形式存在”。
1、 具体事物/组织:
The company came into existence in 1995, when its founder quit his job to start a business.
这家公司1995年成立,当时创始人辞职创业。
A new species of butterfly has come into existence due to climate change.
由于气候变化,一种新的蝴蝶物种已经出现。
2、 抽象概念/制度:
Democracy came into existence in ancient Greece over 2,500 years ago.
民主制度2500多年前起源于古希腊。
The idea of human rights did not come into existence overnight—it evolved over centuries.
人权的概念不是一夜之间产生的,而是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
3、 带方式/时间状语:
The tradition came into existence through generations of family gatherings.
这个传统是通过几代人的家庭聚会形成的。
When exactly did the universe come into existence?
宇宙究竟是何时诞生的?
come into existence vs. come into being:
二者几乎完全同义,均可互换。前者更正式,后者更常用(尤其口语中)。
例:The internet came into being/existence in the 1960s.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
"come into existence" 是描述“起源/诞生”的常用短语,核心是“从无到有”的过程,适用于各种事物的“存在起点”。使用时注意主语是“被产生的事物”,且不接宾语,常搭配时间/方式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