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a responsive chord with sb.” 字面意为“触动某人心中的‘共鸣弦’”,核心引申义是:(某事物)引起某人的强烈共鸣、得到深切认同或情感回应。
通俗来说,就是某观点、作品、行为等恰好“击中”了对方的内心需求、经历或情绪,让对方产生“我完全懂这种感受”“我也是这么想的”的强烈认同感。
该短语侧重“事物→人”的情感传递,结构和使用场景有明确规律:
通常是具体/抽象的“事物”,比如:
抽象概念:观点(idea)、情感(emotion)、政策(policy);
具体载体:故事(story)、演讲(speech)、音乐(song)、电影(movie)、艺术作品(painting)等。
“with sb.” 是“产生共鸣的对象”(即“被触动的人”);
时态根据语境调整:
一般现在时(strikes):描述普遍/当前的共鸣(如“这首歌总让年轻人共鸣”);
过去时(struck):描述过去发生的共鸣(如“昨天的演讲引起了观众共鸣”);
将来时(will strike):预测未来的共鸣(如“这项政策会让家长们认同”)。
通过不同场景的例子,更直观理解用法:
1、 作品类:The movie Coco struck a responsive chord with global audiences because of its touching theme of family and memory.(电影《寻梦环游记》因其关于家庭与记忆的感人主题,引起了全球观众的强烈共鸣。)
2、 观点类:His comment on “the pressure of being ‘perfect’” strikes a responsive chord with many young professionals.(他关于“‘完美’的压力”的评论,得到了许多年轻职场人的深切认同。)
3、 政策类:The government’s plan to reduce student loan debt will strike a responsive chord with recent graduates.(政府减免学生贷款的计划,会引起应届毕业生的共鸣。)
4、 情感类:The old song’s lyrics about first love struck a responsive chord with people who had nostalgic memories.(那首老歌关于初恋的歌词,触动了有怀旧记忆的人的情感。)
与 resonate with sb.(与某人产生共鸣)意思相近,但 strike a responsive chord 更具画面感(用“琴弦被拨动”比喻情感被激活),且强调“瞬间击中”或“强烈回应”的效果,语气稍正式。
这个短语本质是用“物理上的‘弦被触动’”类比“情感上的‘共鸣’”,核心是“事物”与“人”的情感匹配。记住“事物作主语+with sb.接对象”的结构,结合具体场景就能灵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