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gnacity”是一个名词,意思是“好斗性;好战性;好争吵的倾向”,常用于描述人或动物在性格、行为上表现出的攻击性、好斗的特点,在正式书面语和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
“pugnacity”源自拉丁语“pugnare”,意为“战斗”或“搏斗”。其词根“pugn”与战斗相关,后缀“-acity”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因此“pugnacity”整体表示“好斗的状态或倾向”。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倾向于通过攻击或对抗来解决问题的性格特征。
描述人物性格:在描述一个人具有好斗、好争吵的性格时,可以使用“pugnacity”。
例如:“His pugnacity often led him into arguments with his colleagues.”(他的好斗性常常使他与同事发生争执。)
在这个句子中,“pugnacity”作为主语“His”的补足语,说明了“他”具有好斗的性格特点,并且这种性格导致了与同事争执的结果。
描述动物行为:也可以用于描述动物具有攻击性、好斗的行为特征。
例如:“The dog's pugnacity was evident when it encountered other dogs on the street.”(当这只狗在街上遇到其他狗时,它的好斗性十分明显。)
这里“pugnacity”描述了狗在特定情境下(遇到其他狗时)表现出的好斗行为。
文学作品或正式语境:在文学作品、新闻报道或正式的学术讨论中,“pugnacity”常被用来增强表达的正式性和文学性。
例如:“The politician's pugnacity on the debate stage was both a strength and a weakness.”(这位政治家在辩论舞台上的好斗性既是优点也是缺点。)
在此句中,“pugnacity”作为主语“The politician's”的修饰语,描述了政治家在辩论舞台上的行为特点,并引发了对其优缺点的讨论。
近义词:
“aggressiveness”(攻击性;侵略性):强调主动采取攻击行为的倾向。
“belligerence”(好战性;挑衅性):更侧重于对战争或冲突的积极态度。
“contentiousness”(好争吵的;好争论的):强调因观点或利益分歧而产生的争吵倾向。
反义词:
“pacifism”(和平主义):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冲突,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
“docility”(温顺;驯服):表示易于管理或控制的性格,与好斗性相反。
“meekness”(温顺;谦卑):强调性格上的谦逊和温和,不具有攻击性。
语境选择:“pugnacity”通常用于正式或文学性的语境中,在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在描述非正式或轻松的场合时,可以选择更口语化的表达方式。
搭配使用:可以与“display”(展现)、“exhibit”(显示)、“show”(表现出)等动词搭配,以描述人或动物表现出好斗性的行为。例如:“He displayed his pugnacity during the meeting.”(他在会议上表现出了好斗性。)
避免过度使用:由于“pugnacity”具有较强的正式性和文学性,过度使用可能会使表达显得生硬或做作。在需要根据语境调整用词时,应考虑使用更自然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