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stinateness”是名词,意为“固执;倔强;顽固不化”,在句子中可作主语、宾语等,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顽固特性,常带有负面色彩。
“obstinateness”源自形容词“obstinate”,意为“固执的;倔强的;顽固不化的”。将其转化为名词形式“obstinateness”后,意思保持一致,用来描述一个人或事物在态度、行为或决策上表现出的顽固、不愿意改变或接受他人意见的特性。
作主语:
例如:“The obstinateness of the child made it difficult for the parents to discipline him.”(这个孩子的固执让父母很难管教他。)在这个句子中,“obstinateness”作为主语,描述了孩子固执的特性,是导致父母管教困难的原因。
作宾语:
例如:“Her obstinateness often led to arguments with her colleagues.”(她的固执经常导致她和同事发生争吵。)这里“obstinateness”是动词“led to”(导致)的宾语,说明了她的固执这一特性是引发争吵的原因。
在描述人或事物特性时使用:
当我们想要描述一个人在面对不同意见、建议或困难时,始终坚守自己的观点、做法,不愿意做出改变时,就可以使用“obstinateness”。比如:“The team leader's obstinateness prevented them from adopting a more efficient workflow.”(团队领导的固执阻碍了他们采用更高效的工作流程。)此句中,“obstinateness”描述了团队领导不愿意改变现状,坚持原有低效工作流程的特性。
带有负面色彩:
“obstinateness”通常带有负面含义,暗示这种固执可能导致不良后果,如人际关系紧张、工作进展受阻等。不过,在某些特定语境下,如果强调坚持原则、不轻易妥协的精神,也可以从相对积极的角度理解,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例如:“Despite the criticism, his obstinateness in pursuing the truth was commendable.”(尽管受到批评,但他坚持追求真理的固执还是值得称赞的。)不过,即便在这个例子中,“obstinateness”的积极意味也是建立在坚持追求真理这一相对正面行为的基础上,整体还是带有一定程度的固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