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jection”是一个名词,意为“服从;受制于;隶属”,常用于描述人、群体或事物处于被控制、被支配的状态。其用法较为正式,多在学术、历史、政治等语境中出现,常与介词“to”搭配使用。
“subjection”源自拉丁语“subjectio”,由“sub -”(在……之下)和“jacere”(扔、放置)组成,字面意思是“被置于下方”,引申为“服从;受制于;隶属”。它强调一种被动、被控制的状态,即某人或某物处于另一个权威、力量或规则的掌控之下。
搭配介词:“subjection”通常与介词“to”搭配使用,构成“subjection to...”的结构,表示“对……的服从;受……的控制”。例如:
“The people lived in subjection to the king.”(人们生活在国王的统治之下。)
“The country was in subjection to a foreign power for many years.”(这个国家多年来一直受制于一个外国势力。)
使用语境:
学术领域:在历史、政治学、社会学等学术研究中,“subjection”常用于分析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和历史事件。例如,研究殖民时期被殖民地区与殖民者之间的关系时,可能会用到“subjection”来描述被殖民地区处于殖民者的统治和压迫之下。
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会用“subjection”来描绘人物之间或人物与社会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以增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例如,一部描写封建社会的小说中,可能会描述农民处于地主的“subjection”之下,过着悲惨的生活。
日常表达(较少见):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但在一些正式或强调特定观点的场合,也可能会用到“subjection”来表达服从、受制于的意思。例如,在讨论个人自由与规则约束的关系时,有人可能会说:“We should not be in complete subjection to rules, but also respect them.”(我们不应该完全受制于规则,但也要尊重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