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ined”是动词“stain”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形式,基本含义为“被弄脏;被染色;留下污渍”,常用于描述物体表面因各种原因出现颜色变化或污渍的情况,在句中可作表语、定语等,有主动和被动两种使用语境。
被弄脏:指物体表面沾染了污垢、杂质等,导致原本干净的状态被破坏。例如,一块白色的手帕被咖啡洒到,就可以说“The white handkerchief is stained with coffee.(这块白色手帕被咖啡弄脏了。)”
被染色:强调通过某种方式(如化学处理、自然渗透等)使物体获得颜色。比如,一块未经染色的布料经过处理后有了颜色,就可以说“The fabric has been stained a beautiful shade of blue.(这块布料被染成了漂亮的蓝色。)”
留下污渍:侧重于描述污渍在物体表面留下的痕迹。例如,墙上有一块墨水留下的污渍,“There is a stain of ink on the wall.(墙上有一块墨水留下的污渍。)” 这里“stain”虽是名词,但“stained”在类似语境中也可体现这种留下污渍的状态。
作表语:常与系动词(如be, get等)连用,用来描述主语的状态。
“The carpet got stained during the party.(在派对上,地毯被弄脏了。)” 这里“got stained”表示地毯的状态从干净变为被弄脏。
“Her dress was stained with mud.(她的裙子沾上了泥。)” “was stained”描述裙子处于被泥弄脏的状态。
作定语:用于修饰名词,说明名词的特征。
“The stained glass window in the church is very beautiful.(教堂里的彩色玻璃窗非常漂亮。)” “stained glass window”表示被染色的玻璃窗,强调玻璃窗有染色这一特征。
“He found a stained towel in the bathroom.(他在浴室里发现了一条有污渍的毛巾。)” “stained towel”指有污渍的毛巾,说明毛巾的状态。
主动与被动语境:
主动语境:虽然“stained”本身是过去分词形式,但在某些语境中可理解为动作的结果,类似于主动表达。例如,“The wine stained the tablecloth.(葡萄酒弄脏了桌布。)” 这里从结果角度看,桌布处于被葡萄酒弄脏的状态,用“stained”描述桌布的状态,虽原句是主动句,但“stained”体现了桌布被弄脏的结果。
被动语境:更常见地体现被动的含义,即物体受到某种作用而出现污渍或颜色变化。例如,“The old book was stained by water.(这本旧书被水弄脏了。)” “was stained”明确表示书是被动地受到水的作用而变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