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obbery”是名词,意为“势利;自命不凡;恃才傲物”,通常用来描述一种以社会地位、财富、教育背景等外在因素来评判他人,并自认为高人一等的态度或行为。在用法上,“snobbery”常出现在描述个人、群体或社会现象的语境中,作为主语、宾语或定语使用。
“snobbery”源自“snob”(势利小人),指的是一种自以为高人一等,对他人表现出轻蔑或傲慢的态度,这种态度往往基于对方的社会地位、财富、教育程度、穿着打扮或其他外在因素。拥有“snobbery”心态的人可能会看不起那些被认为不如自己的人,同时对那些符合自己标准的人表现出过度的尊敬或奉承。
1、 作为主语:
“Snobbery is a common trait among some wealthy individuals.”(在一些富人中,势利是一种常见的特征。)
这句话中,“snobbery”作为主语,描述了富人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2、 作为宾语:
“He accused her of snobbery for refusing to associate with people from lower social classes.”(他指责她势利,因为她拒绝与来自较低社会阶层的人交往。)
在这句话中,“snobbery”作为“accused”的宾语,指出了被指责的行为。
3、 作为定语:
“Snobbery attitudes can be harmful to social harmony.”(势利的态度可能对社会和谐有害。)
这里,“snobbery”作为定语修饰“attitudes”,强调了这种态度的性质。
在描述个人时:
“Her snobbery was evident in the way she treated the waitstaff at the restaurant.”(她在餐厅对待服务员的方式中,明显表现出了势利。)
在描述群体时:
“The snobbery prevalent in that exclusive club made it difficult for new members to fit in.”(那个高级俱乐部中盛行的势利风气让新成员很难融入。)
在描述社会现象时:
“Snobbery based on educational background is a persistent issue in some societies.”(基于教育背景的势利在一些社会中是一个持续存在的问题。)
近义词:
“elitism”(精英主义)
“classism”(阶级主义)
“arrogance”(傲慢)
反义词:
“egalitarianism”(平等主义)
“humility”(谦逊)
“inclusivity”(包容性)
“snobbery”通常带有贬义,使用时应注意语境和语气,避免对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冒犯。
在描述自己或自己所属的群体时,应谨慎使用“snobbery”,以免给人留下自负或傲慢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