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ternality”是经济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意为“外部性”,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产生的、未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反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正外部性),也可能是负面的(负外部性)。其用法主要出现在经济学、政策分析以及相关学术讨论中,用于描述和解释市场活动中产生的外部效应及其对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externality”在经济学中特指外部性,这是市场失灵的一种常见形式。当某个经济主体(如企业、个人)在生产或消费过程中,其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得到反映和补偿时,就产生了外部性。
正外部性:当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有益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并未通过市场价格得到充分补偿时,称为正外部性。例如,一个家庭在自家院子里种花,不仅美化了自己的环境,还让邻居也享受到了美丽的景色,这就是正外部性的一个例子。
负外部性:相反,当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有害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并未通过市场价格得到充分反映和补偿时,称为负外部性。例如,工厂排放的污染物对周边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的影响,就是负外部性的典型例子。
“externality”一词主要出现在经济学领域的专业文献、政策分析报告以及学术讨论中。它用于描述和解释市场活动中产生的外部效应,以及这些效应如何影响资源的配置和社会福利。
在经济学理论中: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外部性,探讨如何通过政策手段(如税收、补贴、管制等)来纠正市场失灵,实现资源的更有效配置。
在政策分析中: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外部性对政策效果的影响。例如,在制定环境政策时,需要评估政策对负外部性的减少程度以及对正外部性的促进程度。
在学术讨论中:学者们经常使用“externality”一词来讨论市场活动的外部效应及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他们可能通过模型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来探究外部性的存在、大小和影响机制。
为了更好地理解“externality”的用法,我们可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假设有一个化工厂,它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对周边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但化工厂并没有为此支付任何费用。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负外部性例子。为了纠正这种市场失灵,政府可能会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征收排污费、实施环境管制等,以迫使化工厂减少污染物排放,从而减轻对周边环境和居民健康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