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ilogy”是名词,意为“自相矛盾的说法;矛盾论;对句法”(a self-contradictory statement; a paradox; antithesis in the form of couplet),在学术讨论、逻辑分析、文学批评等场景可能会使用到,用来指代那些在逻辑上或表述上相互冲突的观点、陈述等。
自相矛盾的说法:这是“antilogy”最常见的含义。当一个人提出的观点、陈述或者话语中,前后部分在逻辑上无法同时成立,存在相互冲突的情况,就可以称之为“antilogy”。例如,有人说“我既完全支持这个计划,又觉得这个计划完全不可行”,这种前后矛盾的表述就是“antilogy”。
矛盾论:在哲学、逻辑学等领域,“antilogy”可以用来指代一种探讨矛盾、分析矛盾现象的理论或观点。它涉及到对事物中存在的矛盾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对句法(以对联形式呈现的矛盾):在文学创作中,特别是对联创作里,如果上下联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对立、矛盾的关系,这种形式也可以被描述为“antilogy”。不过这种用法相对较为特殊和文学化。
学术讨论:在哲学、逻辑学等学术领域,学者们在讨论逻辑问题、分析观点的合理性时,可能会使用“antilogy”来指出某个观点中存在的自相矛盾之处。例如,在研究某个哲学理论时,发现该理论中存在一些无法自圆其说的部分,就可以说“This theory contains several antilogies, which undermine its credibility.(这个理论包含几个自相矛盾的说法,削弱了其可信度。)”
逻辑分析:在日常的逻辑分析、辩论或者讨论中,当发现对方的论点存在逻辑矛盾时,也可以使用“antilogy”来指出问题。比如,在一场关于政策制定的辩论中,一方提出“这个政策既能提高效率,又会降低效率”,另一方就可以回应“Your argument is full of antilogies. It's impossible for a policy to achieve both at the same time.(你的论点充满了自相矛盾的说法。一个政策不可能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
文学批评:在文学评论中,评论家可能会用“antilogy”来分析作品中人物话语、情节设置等方面存在的矛盾现象,以此探讨作品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例如,“The antilogy in the protagonist's words reveals the complexity of his character.(主人公话语中的矛盾揭示了他性格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