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wdlerize”是一个动词,意思是对文学作品、言论等进行修改、删减,使其内容更加温和、不冒犯他人,通常是为了去除其中被认为不恰当、粗俗、淫秽或具有攻击性的内容。其用法较为正式,在文学评论、出版编辑等语境中较为常见,可直接接宾语,也可使用被动语态。
“bowdlerize”源自托马斯·鲍德勒(Thomas Bowdler)的名字。1818年,鲍德勒出版了《莎士比亚戏剧集》的删节版,旨在去除他认为不适合普通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阅读的不雅内容。此后,“bowdlerize”一词就逐渐用来表示对作品进行类似的净化处理,即去除其中可能引起争议、不适或冒犯的部分,让内容更加符合大众的道德标准或接受程度。
直接接宾语:用于主动语态,表达某人主动对某事物进行净化处理。例如:
The editor decided to bowdlerize the controversial novel before publishing it.(编辑决定在出版这本有争议的小说之前对其进行净化处理。)
Some teachers tend to bowdlerize classic literature when teaching students to avoid sensitive topics.(一些教师在向学生教授经典文学作品时,倾向于对其进行净化处理,以避免敏感话题。)
被动语态:当强调作品被净化这一结果时,可使用被动语态。例如:
The original script was bowdlerized for the family - friendly version of the movie.(为了制作适合全家观看的电影版本,原始剧本被进行了净化处理。)
Many classic fairy tales have been bowdlerized over the years to suit modern sensibilities.(多年来,许多经典童话故事都被进行了净化处理,以适应现代人的情感观念。)
“bowdlerize”一词通常出现在文学、出版、媒体等与内容创作和传播相关的领域。在这些领域中,人们需要对作品进行审查和修改,以确保其符合特定的标准或受众需求。例如,在出版儿童读物时,编辑可能会对原著进行“bowdlerize”,去除其中过于暴力或恐怖的情节;在制作面向大众的影视作品时,制片方也可能会对剧本进行类似的净化处理,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