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oclast”是一个名词,意思是“打破偶像者;打破传统习俗的人;抨击传统观念的人”,常用于描述那些挑战权威、传统观念或习俗的人。其用法较为灵活,可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等,常见于正式书面语和学术讨论场景。
“iconoclast”源于希腊语,“icon”意为“图像、偶像”,“clast”有“打破、摧毁”之意,组合起来最初指那些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反对偶像崇拜、破坏宗教偶像的人。后来,这个词的含义逐渐扩大,现在主要用来形容那些敢于挑战传统观念、习俗、权威,提出新颖或激进观点的人。他们不满足于现状,试图打破既定的规则和框架,以推动变革和创新。
作主语:在句子中,“iconoclast”可以作为主语,表示执行打破传统等行为的人。例如:
The iconoclast in the art world challenged the established norms of painting and sculpture.(艺术界的这位打破传统者挑战了绘画和雕塑领域既定的规范。)在这个句子中,“the iconoclast”是句子的主语,描述了艺术界中挑战传统规范的人。
作宾语:它也可以作为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例如:
Some people regard him as an iconoclast.(有些人把他视为一个打破传统的人。)这里“an iconoclast”是“regard...as...”结构中的宾语,表明人们对他的看法。
The young artist is known for his tendency to be an iconoclast in the face of traditional art styles.(这位年轻艺术家以在面对传统艺术风格时倾向于打破传统而闻名。)“an iconoclast”作“be”的表语,同时也可理解为“in the face of...”这个介词短语相关动作的对象,整体表达他在面对传统风格时的行为特点。
“iconoclast”常用于正式的书面语和学术讨论中,尤其是在描述文化、艺术、社会、政治等领域里那些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人物时。例如,在艺术评论中,可能会用这个词来形容那些不遵循传统艺术规则、大胆尝试新形式和新风格的艺术家;在社会学研究中,可能用它来描述那些挑战社会传统观念、推动社会变革的思想家或活动家。不过,在日常口语交流中,这个词使用相对较少,人们可能会用更通俗易懂的表达,如“rebel(叛逆者)”“rule - breaker(规则破坏者)”等来描述类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