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haviorism”意为“行为主义”,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流派,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认为环境刺激是行为产生的关键因素。其用法主要涉及学术讨论、专业文献引用以及描述相关研究或观点时。
“behaviorism”是一个名词,指的是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流派。行为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John B. Watson)等人倡导。该流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而不是人的内心意识或主观体验。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行为是对环境刺激的反应,通过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即S - R,刺激 - 反应模式),可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例如,当一个人在马路上看到红灯(刺激),就会停下脚步(反应),行为主义者会着重研究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
学术讨论:在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学术研讨、论文撰写中,“behaviorism”是一个常用的术语。学者们会用它来阐述不同的心理学理论观点,对比行为主义与其他心理学流派(如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学派等)的差异。例如,在一篇关于心理学发展历程的论文中,可能会提到“Behaviorism emerged as a dominant school of thought in psychology during the early 20th century, challenging the introspective methods of earlier psychologists.”(20世纪初,行为主义作为心理学中的一种主导思想流派出现,挑战了早期心理学家的内省方法。)
专业文献引用:在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书籍、期刊文章中,“behaviorism”会被频繁提及。作者可能会引用行为主义的理论来解释某些现象或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设。比如,在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中,作者可能会说“According to behaviorism, positive reinforcement can be an effective way to shape children's behavior.”(根据行为主义,积极强化是塑造儿童行为的一种有效方式。)
描述研究或观点:当人们描述与行为主义相关的研究项目、理论观点时,会用到这个词。例如,“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behaviorism, focusing on how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e learning.”(他的研究基于行为主义的原则,重点研究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