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gue”主要指一种音乐体裁,即赋格曲,此外在医学领域它还表示“神游症” 。在音乐方面,它有特定的结构规则和创作特点;在医学领域,描述一种特定的精神障碍症状。
定义:“fugue”在音乐领域中,最常见且正式的含义是“赋格曲”,这是一种复杂的复调音乐体裁。赋格曲起源于中世纪,在巴洛克时期达到鼎盛,巴赫等作曲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赋格曲作品,对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构特点:
主题呈现:赋格曲通常从一个简洁而富有特色的主题(fugue subject)开始,这个主题会在不同的声部依次出现。例如,在四声部的赋格曲中,主题可能先在最高声部奏出,接着在次高声部、中声部和最低声部依次进入。每个声部进入主题的时间间隔称为“答题间隔”(entry interval),这种依次进入的方式营造出一种此起彼伏、相互追逐的音乐效果。
对题与间插段:当主题在一个声部出现时,其他声部通常会以与之形成对比或呼应的对题(countersubject)来配合。此外,赋格曲中还穿插着间插段(episode),间插段通常没有完整的主题呈现,而是以主题的片段或新的音乐材料为基础进行发展,起到连接不同主题进入段落、调节音乐情绪和节奏的作用。
调性布局:赋格曲的调性布局也有一定的规律,一般会在不同的调性上展开主题,形成调性的对比与转换,增加音乐的丰富性和变化性。
创作与演奏:创作赋格曲需要作曲家具备高超的对位技巧和对音乐结构的深刻理解。演奏赋格曲时,演奏者要清晰地展现出各个声部的线条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听众能够感受到赋格曲严谨而富有逻辑的音乐魅力。
定义:在医学领域,“fugue”指的是“神游症”,也称为“漫游自动症”,是一种解离性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的表现形式。患者会在意识清晰度降低或意识范围缩小的状态下,突然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无目的地四处游走,看起来像是在进行一次有目的的旅行,但实际上患者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意识和控制。
症状表现:
行为表现:患者在神游期间,可能会表现出正常的行为举止,如与他人交谈、乘坐交通工具等,但他们对这些行为没有记忆。他们可能会走得很远,甚至跨越城市或地区,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到达那里的。
心理状态:神游症发作时,患者的心理状态较为特殊,他们可能处于一种恍惚、迷茫的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相对迟钝。发作结束后,患者通常对神游期间的经历没有记忆,或者只有一些模糊的片段。
病因与治疗:神游症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心理创伤、压力、遗传因素等有关。治疗方面,通常采用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等,帮助患者处理潜在的心理问题,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减少神游症的发作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