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net”是英语单词,意为“十四行诗”,是一种具有特定格式和韵律的诗歌体裁。其用法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中,遵循严格的格律和韵式要求,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有不同的发展和表现形式。
“sonnet”源自意大利语“sonetto”,原意为“小歌”或“小曲”,后成为一种特定的诗歌体裁名称,即“十四行诗”。这种诗歌形式在文艺复兴时期极为流行,许多著名诗人如莎士比亚、彼特拉克等都创作过大量优秀的十四行诗。
1、 格律要求
意大利式十四行诗(彼特拉克体):由两部分组成,前八行是一个单元,后六行是另一个单元。前八行通常遵循 abba abba 的韵式,后六行韵式多样,常见的有 cde cde、cdc dcd 等。在格律上,意大利式十四行诗通常采用十一个音节的诗句,即“十一音节诗行”(endecasillabo)。
英国式十四行诗(莎士比亚体):由三节四行诗和一节对句组成,韵式为 abab cdcd efef gg。诗句通常采用抑扬格五音步,即每个诗行有十个音节,分为五个音步,每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和一个重读音节组成。
2、 创作应用
表达情感:十四行诗常被用于表达爱情、友谊、对自然的赞美等各种情感。例如,莎士比亚的许多十四行诗都表达了对爱人的深情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探讨主题:诗人也可以利用十四行诗的严谨结构来深入探讨哲学、宗教、社会等主题。通过精炼的语言和巧妙的韵律安排,将复杂的思想浓缩在有限的篇幅内。
3、 文化差异
意大利文化:在意大利,十四行诗起源于中世纪的抒情诗歌,彼特拉克是意大利十四行诗的杰出代表。他的十四行诗多以爱情为主题,语言优美、情感细腻,对后来的欧洲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英国文化:莎士比亚将十四行诗引入英国并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他的十四行诗不仅在形式上更加灵活多样,而且在主题上也更加广泛,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各种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其他语言文化:随着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十四行诗也在其他语言和文化中得到了发展。例如,在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语言中,都有诗人尝试创作十四行诗,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