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micry”是名词,意为“模仿;拟态;模拟行为”,常用于生物学描述生物拟态现象,也可用于描述人类模仿行为,在句中可作主语、宾语等,常见搭配有“visual mimicry”(视觉拟态)、“behavioral mimicry”(行为模仿)等。
模仿:指人或事物对其他事物外观、行为、声音等方面的仿照。例如,有些演员在表演时具有出色的模仿能力,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种名人的声音和举止,这里就可以用“mimicry”来描述这种模仿行为。
拟态:在生物学领域,指一种生物在形态、行为等特征上模拟另一种生物或环境中的物体,从而获得某种好处,如躲避天敌、更容易捕获猎物等。比如,竹节虫的身体形态和颜色与树枝极为相似,这就是一种拟态现象,英文表述为“bamboo cicadas exhibit a remarkable form of mimicry”。
模拟行为:也可泛指各种带有模拟性质的行为或现象,不局限于生物领域。例如,在计算机模拟中,通过算法和模型来模拟现实世界的各种情况,这种模拟行为也可称之为“mimicry” 。
词性:“mimicry”是名词,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等。
作主语:例如“Mimicry is a common strategy in nature.”(拟态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策略。)在这个句子中,“mimicry”作为主语,表达拟态这一概念在自然界中的普遍性。
作宾语:例如“The artist's mimicry of famous paintings amazed the audience.”(这位艺术家对名画的模仿让观众惊叹不已。)这里“mimicry”作为动词“amazed”的主语“artist's mimicry”的一部分,作宾语,描述艺术家的模仿行为。
常见搭配
visual mimicry:视觉拟态,强调在外观、颜色等方面的模仿。例如“Some butterflies use visual mimicry to blend in with their surroundings.”(一些蝴蝶利用视觉拟态来融入周围环境。)
behavioral mimicry:行为模仿,侧重于行为、动作等方面的仿照。例如“Children often display behavioral mimicry of their parents.”(孩子们经常表现出对父母行为的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