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molysis”是一个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专业术语,意思是“溶血”,即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它常用于描述与红细胞破坏相关的生理、病理过程或实验现象,在医学诊断、科研等场景中频繁出现。
“hemolysis”源自希腊语,“hemo”意为“血液”,“lysis”意为“分解、溶解”,组合起来就是“血液中细胞的溶解”,特指红细胞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破裂,细胞内的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液或周围液体环境中的过程。
在临床医学中,医生会关注患者是否出现溶血现象,以此辅助疾病诊断。例如,在血液检查时,如果发现红细胞计数降低、血红蛋白水平下降,同时伴有血清中游离血红蛋白升高、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等指标变化,就可能提示存在溶血情况。
溶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葡萄糖 - 6 - 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感染(如疟疾、败血症)、药物不良反应、物理或化学因素(如烧伤、化学毒物接触)等。医生通过分析溶血的原因,可以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来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对红细胞的破坏。
在生物学研究领域,“hemolysis”也是一个常用术语。在进行细胞实验或生物制品检测时,实验人员需要避免溶血的发生,因为溶血后的样本会干扰实验结果。例如,在血液样本采集和保存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如过度震荡、低温保存时间过长、使用不合适的抗凝剂等,都可能导致红细胞破裂,使血清或血浆中出现大量游离血红蛋白。这些血红蛋白可能会与某些检测试剂发生反应,影响检测指标的准确性,如导致肝功能、肾功能等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异常。
同时,在一些实验研究中,也会人为诱导溶血来观察相关生理或病理变化。例如,研究溶血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时,可以通过特定的化学物质或物理方法使红细胞破裂,然后观察免疫细胞的反应和细胞因子的释放情况,从而深入了解溶血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在医学研究中,“hemolysis”相关研究有助于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方法。例如,研究人员可能会研究溶血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对其他器官和系统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干预溶血过程来减轻疾病症状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对溶血机制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可以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