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ice”是名词,意为“恶意;怨恨;害意”,常用来描述一种故意伤害他人的心理状态。其用法包括作为名词在句中作主语、宾语等,常见搭配有“with malice”(怀有恶意地)、“malice aforethought”(预谋恶意)等,在法律、文学及日常表达中都有应用。
“malice”是一个不可数名词,主要表达一种想要伤害他人、对他人怀有敌意或恶意的心理状态。这种恶意可能是出于嫉妒、报复、不满等各种负面情绪,导致行为者有意采取对他人不利或有害的行动。例如,如果一个人故意编造谎言来诋毁另一个人,这种行为背后就可能存在“malice”(恶意)。
作为名词在句中作主语
“Malice can lead to serious consequences.”(恶意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在这个句子中,“malice”作为主语,强调恶意这种行为或心理状态会产生影响。
作为名词在句中作宾语
“He acted out of malice.”(他的行为是出于恶意。)这里“malice”作介词“out of”的宾语,说明行为者的动机是恶意。
with malice:表示“怀有恶意地”。例如,“He spoke those words with malice.”(他怀有恶意地说出了那些话。)此搭配用于描述行为者在做某事时带有恶意的意图。
malice aforethought:这是一个法律术语,意为“预谋恶意”,指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就已经有伤害他人的恶意企图。例如,“In the legal system, malice aforethought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some serious crimes.”(在法律体系中,预谋恶意是一些严重犯罪的重要构成要素。)
法律领域:在描述犯罪行为时,“malice”及其相关搭配“malice aforethought”经常被使用,以明确犯罪者的主观意图。例如,在谋杀案的审判中,检察官需要证明被告存在“malice aforethought”,才能将其行为定性为谋杀罪。
文学作品:作家常用“malice”来描绘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行为动机,增加故事的复杂性和深度。比如,在一部小说中,一个反派角色可能总是怀着“malice”去破坏主角的计划。
日常表达:虽然在日常对话中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但在表达对某人不良行为的看法时,也可能会用到“malice”。例如,“I can sense the malice in his actions.”(我能感觉到他行为中的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