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tons”是英语名词“proton”的复数形式,意思是“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化学、物理等学科领域以及相关科普、学术讨论等语境中会频繁使用,用于描述物质微观结构等相关内容。
“protons”指的是质子,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带正电荷,其电荷量与电子所带电荷量大小相等但电性相反。质子的质量约为电子质量的1836倍。在原子中,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不同的元素具有不同数量的质子。例如,氢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所以氢的原子序数为1;氦原子核中有两个质子,氦的原子序数就是2。
学术领域
化学:在化学学科中,理解原子的质子数对于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化学反应原理至关重要。例如,在解释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时,质子数会影响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以钠(Na)和氯(Cl)反应生成氯化钠(NaCl)为例,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这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Na⁺),而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Cl⁻),这是因为钠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氯原子核内有17个质子,不同的质子数导致它们对电子的吸引能力不同,从而引发化学反应。
物理:在核物理领域,质子是研究核反应、核能等的重要对象。例如,在核聚变反应中,两个轻原子核(如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如氦),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个过程中就涉及到质子的相互作用和转化。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质子的性质和行为,来探索更高效的核能利用方式。
科普与日常交流
在科普文章、讲座或日常交流中,当提到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组成等内容时,会用到“protons”。比如,在科普宇宙形成的书籍中可能会提到:“在大爆炸后的早期宇宙中,充满了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这些粒子逐渐结合形成了原子,进而构成了各种物质。”
在教育场景中,老师向学生讲解原子结构时,会说:“The nucleus of an atom contains protons and neutrons(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