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plicity”是一个名词,意为“欺骗;口是心非;两面派行为”,常用于描述某人不诚实、表里不一的行为或态度。其用法灵活,可在句中作主语、宾语等,常见于正式书面语和新闻报道中。
欺骗;欺诈行为:“duplicity”最基本的含义是指故意说谎或误导他人,以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例如,在商业谈判中,一方可能使用“duplicity”来欺骗另一方,以获取更有利的合同条款。
口是心非;两面派行为: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表面上说一套,实际上做另一套,即言行不一致。比如,一个政治家可能在公开场合发表支持环保的言论,但在私下里却支持破坏环境的项目,这种行为就可以被称为“duplicity”。
作主语:
His duplicity was eventually exposed.(他的欺骗行为最终被揭露了。)
The company's duplicity in marketing led to a loss of consumer trust.(该公司在营销中的欺骗行为导致消费者信任丧失。)
作宾语:
We cannot tolerate any form of duplicity in our team.(我们无法容忍团队中存在任何形式的欺骗行为。)
The journalist accused the politician of duplicity.(这位记者指责这位政治家口是心非。)
正式书面语:在学术论文、法律文件、商业报告等正式书面语中,“duplicity”是一个常用的词汇,用于准确描述不诚实或欺骗的行为。
新闻报道:新闻媒体在报道政治丑闻、商业欺诈等事件时,也经常使用“duplicity”来描述相关人员的行为。
日常交流(较正式场合):在较为正式的日常交流中,如商务谈判、学术讨论等,人们也可能使用“duplicity”来表达对某人不诚实行为的谴责。